手机软件在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出现了很多问题。深圳市消委会近期调查显示,95.32%的智能手机预装了应用软件,其中88.91%的应用软件无法卸载。这些软件窃取流量、占用内存、窃取信息,而且几乎无法卸载。
消费者:不能卸载不合理
“它在后台安静地运行,占用大量内存,消耗越来越多的数据。”家住北京的王海涛告诉记者,他买手机时预设了很多游戏软件,消耗了大量流量。稍不注意就会被扣几次。十美元。
“这些预装软件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卸载,卸载必须获得ROOT权限。但获得权限后强制删除,手机的售后服务会受到影响。”王海涛说道。
被手机预装软件困扰的消费者不在少数。近年来,手机预装应用软件的现象有所增加。 2013年4月,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《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管理的通知》,要求手机生产企业从同年11月起不得预装5大类恶意软件。但深圳市消费者协会此前的6873份问卷调查显示,95.32%的用户表示购买的手机中存在预装应用,其中88.91%的预装应用无法卸载,98.6%的用户表示购买的手机中存在预装应用。消费者认为这些预装的应用软件无法卸载是不合理的。
针对消费者深感手机预装软件无法卸载的困扰现象,2014年10月,广东省23个消委会联合向工信部上书,要求预装软件预装软件不能卸载。手机上安装的应用软件与支持手机基本功能的系统软件分开,允许使用。可以自由卸载。
背后存在怎样的利益链?
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仅Android市场就有近30万款手机应用程序,目前国内预装软件市场规模已超过30亿元。很多商家对手机预装软件业务如此热衷,是因为手机预装软件背后存在着利益链。
“一般来说,手机厂商可以对单部手机预装的每个软件向软件商收取80美分到5元不等的费用。手机厂商以此来达到降低手机生产成本的目的,从而形成软件开发商通过预装软件推广软件,提高用户使用量,从而实现经济效益。”一位业内人士表示。
记者了解到,手机厂商最初在手机上预装免费应用程序是为了服务消费者,为手机创造卖点。但后来这种做法逐渐变质,成为厂商谋求利润的手段,用户体验也越来越差。